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岭上梅
宋·苏轼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评价《寒夜》认为“寒夜不寒”,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谜底:______________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冬道中
【宋】曾巩
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①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注】①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赏析颔联“射”、“腾”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请具体分析下阕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宋诗,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1)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
(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3)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宫 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宫 词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1)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共同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