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c(H+)•c(OH-),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 A.a=b |
| B.混合溶液的PH=7 |
C.混合溶液中,c(H+)=![]() |
| D.混合溶液中,c(H+)+ c(B+)= c(OH-)+ c(A-) |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
|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
|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
|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
|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第一次认识到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一个很大的成就是( )。
| A.证明了原子核外电子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
| B.提出了原子核是可以进一步细分的 |
| C.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能级之间的关系 |
| D.应用了量子力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复杂的光谱之一 |
|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
|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
| D.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
关于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
| A.汤姆逊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 B.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 |
| C.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 D.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
|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
| C.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 |
| D.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