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用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方法观察当地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OP为标杆,A、B、E、F四点为日出、日落方位。OC、OD分别为先后观测的两天同时刻杆影,观测日期相隔一个月。在测到OC、OD时, 北京时间是11时30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观测OC、OD当天所属月份分别是( )
A. 6月、7月 B. 12月、1月
C. 4月、5月 D. 11月、12月该地自然环境特点是( )
A.高原地形, 草原辽阔 | B.树木常绿,物种丰富 |
C.季风气侯, 冬寒夏热 | D.河流水丰, 四季无冰 |
在观测的这段时期( )
A.珠穆朗玛峰雪线逐渐上移 |
B.影响欧洲西部的盛行西风不断增强 |
C.澳大利亚大陆西南部沿海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 |
D.潘帕斯草原上肉牛膘肥体壮, 进入屠宰加工旺季 |
关于环境人口容量估计正确的叙述是 ()
A.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
C.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只有13.7亿,人口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
D.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300亿左右 |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题。以某地的四类自然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 | B.10000 | C.6000 | D.4500 |
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 B.c<b<a | C.b<a<c | D.a<c<b |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 | B.科技水平 | C.生产能力 | D.消费水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
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
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