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一幅漫画《合力打造新宪法》。画中三人分别代表教士、贵族和平民。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 |
| B.“合力”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 |
| C.打造的成果是《1875年宪法》 |
| D.制定的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
|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
|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到苏联。他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
|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
|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
|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
|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
|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
|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
|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 国家代号 |
1871年 |
1900年 |
||
| 煤炭 |
钢铁 |
煤炭 |
钢铁 |
|
| ① |
117.0 |
6.7 |
225.0 |
13.9 |
| ② |
37.9 |
1.75 |
149.8 |
15.1 |
| ③ |
41.9 |
1.77 |
240.8 |
24.0 |
A.美国、英国、德国 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美国、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