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历史比较、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的能力之一、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1)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
材料二 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任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2)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受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1930年)
事件 |
观点 |
美国1787年宪法 |
没有真正体现天赋人权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和虚伪性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为后来的经济、政治埋下隐患 |
光荣革命 |
很不彻底的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王仍掌握了行政大权,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
(3)据材料中陈寅恪的认识,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学说”?按照这一认识,任选上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美等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二“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成熟的;……”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1)材料一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的建立有哪几种类型?请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是雅典召开公民大会的日子,当地富商拉斐尔和妻子以及在雅典经商的外邦人桑德拉都很高兴,准备参加公民大会。……大会的一项议程是写出妨碍城邦利益的人的名字,拉斐尔写出桑德拉的名字,最终获票最多的正是桑德拉,他被赶出雅典城邦。
材料二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腊哲学家。然而这位卓越的哲学家却被雅典民主派起诉:“是一个作恶而怪异的人,不敬国家所奉的神而宣传其他的新神,反对民主,毒害青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被判处死刑。
(1)结合材料一回答,谁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其他人不能参加的原因是什么?
(2)桑德拉被赶出城邦采用的是什么办法?
(3)结合材料二,你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
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00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世界渐次在西方人面前展开,西方的世界历史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以世界“主导者”自居,把扩张美化为“传播文化”,为世界发展历程勾画了一个西方占主导的发展模式。据下表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欧洲发展史实 |
欧洲对外扩张史实 |
世界交流史实 |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开始。 2.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开展。 3.17世纪40年代〜18世纪末英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继确立。 4.18、19世纪工业革命 |
1.葡萄牙、西班牙分别向亚洲和 美洲扩张;2.荷兰夺取了好望角、 锡兰、马六甲,侵入中国台湾;3.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 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4.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如孟德斯 鸠、卢梭、伏尔泰等,其思想影响世界。 |
1.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等在欧洲市场大量出现。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启蒙思想家欣赏中国儒家“德治”思想和科举制。 4.某些疾病开始跨洲际传播。 |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史学家关于1500年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一传播”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