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东南亚某半岛气温(虚线,单位:℃)、降水(实线,单位:毫米)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相同 |
B.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
C.甲地一年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
D.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小 |
与同纬度半岛东西两岸相比,丙地气温特点及其影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气温低,洋流因素 | B.气温低,地形因素 |
C.气温高,海陆因素 | D.气温高,天气因素 |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半岛地区是重要的稻米出口区 |
B.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快 |
C.由于地处亚欧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多地震 |
D.夏秋季节多台风且带来洪涝 |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尽管党和政府对治理沙漠化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土地沙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据此回答17~18题:据监测结果,我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我国土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防沙治沙的法律 | B.岩石和土质疏松易风蚀 |
C.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 | D.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
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该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约占总土地面积为
A.17% | B.3% | C.20% | D.23% |
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
B.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多种经营 |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绿洲和古代绿洲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大致的流向是由北向南 | B.图示地区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
C.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地下水和雨水 | D.甲为沙漠,乙为山麓 |
该地区历史上有大量古代绿洲,后来被迫放弃成为废弃绿洲,其原因主要是()
A.在绿洲外围扎设沙障和障内栽植固沙植物 | B.该地区过度放牧 |
C.在冲积扇过度开发地下水 | D.该地区过度农垦 |
我国是世界上酸雨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据此回答10~12题。我国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是()
A.沈阳 | B.长沙 | C.乌鲁木齐 | D.合肥 |
我国酸雨为硫酸型,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消耗石油最多的国家 | B.我国是世界上SO2排放量大的国家 |
C.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中多含硫酸 | D.我国是森林破坏非常严重的国家 |
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D.发展煤炭生产 |
我国农村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使用农作物秸秆当燃料,据此回答8~9题:将秸秆作燃料,产生的最大环境问题是()
A.产生炊烟、污染环境 | B.导致水土流失 |
C.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 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 |
从生态角度看,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
A.发展沼气 | B.编制工艺品 | C.焚烧回田 | D.饲养牲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