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
A.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B.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2·课标全国卷)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