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对第①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有一座高塔”意思是说本文的内容写的就是作者在攀登高塔时的各种感想。 |
B.每个人都会到达高塔顶端,但最终都会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
C.本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
D.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
对第②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
B.本段主要写了年老者攀登时的心理感受。 |
C.本段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了人类在年老时的进取心。 |
D.本段把人生比作攀高塔,写出了攀登之路的景色。 |
对文中加点的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 |
B.“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因为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 相识”。 |
C.“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意思是:这样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 标们,碌碌无为,随年事的增高,学识水平等依然停留在一个中低水平。 |
D.“最初的攀登”指的是年轻时的生活历程。 |
下列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描写一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要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 |
B.文中画横线的“矿物”指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
C.“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 |
D.“地洞”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写得直抒胸臆,简单明了。 |
阅读叶圣陶《苏州园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3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下列加点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
B.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⑴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
⑵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文章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请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海洋温差发电的工作过程。
“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
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豫之惑,瑟瑟缩缩的。
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拋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慑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选自《羊城晚报》,有删节,作者迟子建)“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中指的美景就是栖息在林中的月亮,它到底美在哪里呢?请用四字短语回答。(6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②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请揣摩作者第二段写“冬春之交的月光”的匠心所在?。(3分)
“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作者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⑴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⑵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候村里会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⑶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瑞,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⑷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⑸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liáo liáo 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⑹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⑺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烟已经熄灭,可是我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⑻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惨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⑼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⑽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⑾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⑿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⒀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阳光。
⒁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在第⑸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iáo liáo无几(2分)
第⑸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2+4分)第⑶段和第⑿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3+3分)
①
②文章结尾说“那并不是我的初衷”,“那”具体指的是
“初衷”具体指的是 (2+2分)对本文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八段划波浪线句子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女人明知表演鲜有人看,却依然认真而又耐心出演,真诚、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感动。 |
B.第(9)段划浪线处似是闲笔,实为表现“我”顽劣的天性,为下文喝彩铺垫。 |
C.第(9)段男人“泪流满面”是因为他们认真唱戏却无人看,表现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无奈和苦涩。 |
D.第(3)段“一丝丝阳光”喻指对盲人夫妻真诚付出后的爱的回馈,给予人情的温暖。 |
世界虽然向他们闭上了眼睛,但他们依然向世界袒露着全部的真诚,尽管世人无视他们灵魂的闪光,但他们却对人性满怀希望……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文中“盲人夫妻”那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80字)(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9分)
淡漠喝彩
①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部时反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把头扎到工作当中。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拔出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③孔子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芬。在寂无声息中创造出非凡业绩者,不因为没有人喝彩、鼓励而自弃,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精神。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注定要默默地生活,也许是因为某种时运关系,一直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
④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很开心。
⑤实际生活中,时运也许安排你在一个不满意的位置上,尽管远离喝彩,请记住———那同样是一个光荣的位置。淡看众人的关注,习惯过普通的生活,脚踏实地,用简朴的方式维护自己纯净的空间,让那些尘嚣、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杂碎,不再困扰自己,是一种安静的快乐。往往能承受寂寞,耐得住无人理睬和喝彩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磕绊。
⑥当然,人活在世上,都有享受喝彩的权利,都可以幻想喝彩。但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当人面对太多喝彩时,被人捧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越来越难接近平凡。过度追求喝彩,甚至不管正彩还是倒彩,一律要得,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追求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自我优越感往往会害了自己。有些同志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喝彩、利益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评优、嘉奖、调职、调级、立功、入学、入党的关键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时下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实际问题”的,生怕自己做出的成绩,因领导看不到而辱没自己。
⑦多一点平和心气,才会有普通人的快乐与内心宁静。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的人,淡漠一些喝彩。这样,你会突然发现,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属于取得成功、受到无数赞赏的时候,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请为第⑦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一定不但而且 | B.可能不但而且 |
C.肯定不是而是 | D.也许不是而是 |
关于本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不恰当的是:( )(3分)
A.体现了宰相王旦感念体恤下属,从侧面表明淡漠喝彩的人也许反而能得到回报,受到赞赏。 |
B.以王旦车夫为例,表明生活中有一批默默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从不抛头露面,去博得喝彩。 |
C.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自然引出下文的论述。 |
D.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力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第④段小玉石听了小宝石的话,“若有所悟”,它“悟”到的是
第⑤、⑥段运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2+3分)
本文劝人们“淡漠喝彩”,可有人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他人的喝彩并非坏事,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