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个选项中,肯定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
D.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 )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 |
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
C.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下列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A.0.05% | B.0.5% |
C.0.25% | D.0.025% |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
A.B2=A×(10%~20%) |
B.A=F+B1+C1+D1+E1 |
C.A-(B1+B3)=C1+C2+C3 |
D.C3=B2×(8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