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革命只能依靠农民阶级 B.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C.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不接受苏联的援助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 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 D.实施武装斗争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说:“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认识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A.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促进国共合作的建立
C.指明了中国国民党的道路 D.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波及中国 B.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C.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