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现自由竞争 |
|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
|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 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
|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
|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
|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
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
|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
|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
|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 山东 |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 山西 |
平陆枣园 |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 |
| 江苏 |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
|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
|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
| 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