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英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本崛起③中国力量增强④不结盟运动兴趣⑤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说的“他们”指的是()
A.中国和苏联 | B.苏联与东欧 | C.欧共体与日本 | D.不结盟运动 |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D.中共八大召开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成立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一主张的实现是通过()
A.《双十协定》 | B.《和平建国纲领》 | C.《国内和平协定》 | D.《共同纲领》 |
“比较”是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 |
产生的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或评价 |
《共同纲领》 |
① |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形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1954年宪法 |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
②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82年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
③ |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