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
| A.吞并奥地利 | B.割占苏台德区 |
|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D.进攻埃及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 模式 |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
| ①“冲击—反应”模式 |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
| ②“侵略—革命”模式 |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
| ③“早期启蒙”模式 |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D.①和②③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
|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
|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
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已运用到商业中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