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
|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
|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某校学生在编演“欧洲启蒙运动”历史短剧时,为孟德斯鸠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由于私有制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的了” |
| B.“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 |
| C.“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
| D.“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
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 A.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 |
| C.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 D.描绘了自由、平等的蓝图 |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肯定人和人性 | B.否定教皇权威 |
| C.反对君主专制 | D.提倡因信称义 |
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图为1970年4月2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残页,报道中有这样的文字:“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 B.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 C.我国第一颗导弹实验成功 |
|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