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
《人民日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 | B.“大跃进”运动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 |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在
A.日内瓦会议 |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
C.万隆会议 |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
A.百团大战 |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辽沈战役 | D.渡江战役 |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下列现象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蒋介石电邀毛泽东 |
B.中共代表乘飞机赴重庆 |
C.《双十协定》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公布 |
D.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成为各报刊的重大新闻 |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这幅对联反映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