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正旦跪科,云〕大人,我窦娥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可从人愿。……”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主要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它的字体应是

A.甲骨文 B.篆书 C.行书 D.草书

南宋画家赵孟坚在《墨兰图》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东汉时

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