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
| A.城市布局整齐 | B.城市规模过大 |
| C.城市功能单一 | D.经济政策抑商 |
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
大教堂时,匠心独具的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
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
洞(右图)。该设计反映出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人们前进 |
|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
|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
|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
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战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
|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
| C.“冰释雪融”、“扫庐请客”、“反对强权” |
| D.“吐气扬眉”、“跨洋握手”、“三分天下” |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 直隶(含天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其余 省份 |
| 58% |
19.82% |
5.37% |
4.22% |
3.96% |
2.56% |
2.43% |
2.43% |
1.02% |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
|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
|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
|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春天的故事》歌词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 A.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
| B.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D.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
|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
|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
|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