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932年当选总统的罗斯福,遭逢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1939年全年的平均失业率远远高于1931年。
——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1)材料一对罗斯福新政持怎样的态度?文中的评价是否全面?为什么?(4分)
态度:
观点:
原因: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复兴的重要原因。
原因:
材料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3)阅读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本目标: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各举1例,2分)
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余年来,欧洲大陆纷争不已……1870年到1945年主要发生在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
材料二:每一政府保证对与各政府作战的轴心国成员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三:2003年3月10日,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发表文章指出:“……法德两国共同推动的欧洲联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发生在法德之间“导致了欧洲分裂”的大战主要有哪两次?
(2)材料二出自哪个重要文件?在此之后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至少列出两例)
(3)材料三中的“欧洲联合”是指成立于1967年的?有哪些积极作用?目前“欧洲联合”又朝什么目标迈进?
(4)综合上述内容,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也传到了欧美。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历史事件把“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从而促进了各大洲的经济交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区域经济合作”在欧洲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5)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请举出两个典型事例。
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战后世界文明的竞争与合作”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请你参与此次活动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⑧
⑨⑩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5)结合材料归纳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遭受厄运,也能点燃希望的火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信念的引导]
材料一
[信念的力量]
材料二“等到那么一天我有机会打击奴隶制的时候,我一定把它彻底打垮,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请问:
(1)图一所示文献的发表有何意义?图二所示的歌词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2)材料二中的 “我”是谁?他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什么障碍?
(3)材料三中“改革”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美国的战争和日本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