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并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会稽长公主 尚:迎娶
B.军国之用,资东境 咸:都
C.以父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D.太子詹事,行东宫事除:免除

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B.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C.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D.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君理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亲沈巡都担任过梁朝的官职,沈君理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B.沈君理风度翩翩,仪表优美,学识广博,见识卓越,关心百姓。在任吴郡太守时,较有政绩。
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别任命为陈朝和梁朝的左民尚书,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两次。
D.沈君理在陈朝深得皇室宠幸信任,被选为驸马,先后被任命多次,被封为侯爵,他的女儿也成为皇太子妃。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⑵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冯唐传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史记·冯唐列传》 有删节)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
B.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因犯……罪
D.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主:主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不要从中干预。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金拿来犒赏将士,但他也出于私心敛聚钱财,每五天要杀牛来大宴宾客,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来抵御匈奴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没有怪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还听取冯唐的意见,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
译文: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译文:
(3)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薪:这里是“当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间:间或。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
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言‘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请……回来

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将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非 :责怪
B.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 :确实
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 :辩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 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炙寰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不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务,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遏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遏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对下列句予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开局使寻阅开局:设置办事机构
B.欲议寝之寝:使……停下
C.摩厉讲学摩厉:切磋
D.皆高才耽酒耽:耽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过降级,复为编修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内友于兄弟燕王欲结于君
D去而人爱思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①与其弟石君琏,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问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轻时就凭能文而出名,中进士后,官至日讲起居注,但因犯错被降至编修。
B.朱筠虽早年得到刘文正公赏识,但当刘反对他开四库馆的建议时,他“与文正固争执”,这才使朝廷采纳其建议。
C.朱筠为文才气奇纵,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于是很多人往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叫想拜见他。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过于喜欢喝酒,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并刘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