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流失),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场妇儒皆知的“清明雨”,正是因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心怀(悲戚/悲泣)之人看清明细雨,会赋予眼前淅沥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肌肤,更加剧人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反应)。“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中文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渐次乍暖还寒 | B.缅怀妇儒皆知 |
| C.赋予凄凄切切 | D.加剧温情脉脉 |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逝悲戚反应 |
| B.流逝悲泣反映 |
| C.流失悲戚反映 |
| D.流失悲泣反应 |
下列诗句中的“雨”和材料中的“清明雨”意味相近的一项是
| A.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 B.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
|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的讲演态度中,是决找不到一点手比脚画的煽动和激昂的。他的低弱的绍兴口音,,,却,,,,挑动了每根心弦上的爱憎,使蛰伏的虫更觉无地自容。
① 夹带着幽默②像冬天的不紧不慢的哨子风
③不急促,不故作高昂④充盈着力量
⑤平静而清明⑥刮得那么透彻
| A.③⑤④①②⑥ | B.⑤③①④②⑥ | C.⑤③④①②⑥ | D.③⑤①④②⑥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使母语中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而且造成了语言的不规范和用词的平庸乏味。 |
| B.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条分缕析,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者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
| 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
| D.实行手机实名制后,能否真正做到既可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又可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是对各个运营商业务能力的考验。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
| B.中国海军多次成功护送商船顺利通过亚丁湾,这既保护了我国商船在该海域的正常航行,又展示了我国海军的实力,震慑了索马里海盗,在世界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使世界各国对我国海军侧目而视。 |
| C.京津高速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城际高速铁路,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乘坐这条高速铁路上的客车,乘客都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
| D.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的狱中峥嵘岁月。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
|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辑,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 |
|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后人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
| D.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贸:交换 |
| B.悔相道之不察兮相:观察 |
| C.无与士耽 耽:耽搁 |
| D.便言多令才令: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