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影响着酶促反应速率 |
| B.曲线①作为实验对照 |
|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
| D.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将持续上移 |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生存环境一旦改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都不能适应新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接近于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基因A与a1、a2、a3之间转化如下图所示,该图不能表明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
| B.基因突变频率低且大多是有害的 |
| C.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
| D.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A、a表示) 占9%,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A.0.9、0.82 B.0.36、0.55 C.0.49、0.42 D.0.18、0.73
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⑥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A.①②④⑤ | B.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下来,生存下来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有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个体存在 |
| B.以前喷过的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
| C.约有2%的甲虫吃到未沾农药的叶片 |
| 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