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亚洲》一书中提出,日本要想领导亚洲,必须掌握“亚洲的召集能力”,即树立“地区感召力”。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仅仅依赖其“绝对优势的技术、资金以及军事等硬实力”,很难树立“国家的政治威信”,更谈不上确立“正义的政治威信”。缺乏正义的历史认识、充分的地区责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义”的利益原则,自然不会形成“地区召集能力”。这表明()
A.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导亚洲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 |
B.缺乏良好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 |
C.田中直毅反对日本凭借经济实力谋求亚洲的领导权 |
D.固守“重商主义”是影响日本国际形象的主要原因 |
1966年戴高乐在访苏期间,曾经由衷地对勃烈日涅夫表示,“有你们帮助我们抵抗美国的压力,我们很高兴”。但是他发现苏联领袖趾高气扬时,便话锋一转,“当然我们也很高兴有美国来帮助我们抵抗苏联的压力”。这说明戴高乐在外交上()
A.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 | B.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
C.摇摆于美苏两国之间 | D.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封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封御诏写满了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等等这样的词儿。其实,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在这一年的春天,英法联军在海口、天津打击清军,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作战对象 | B.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信仰 |
C.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 D.太平天国对英国本质认识不清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丽丝·奈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C.称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认为中西方制度都适合了自己的国情 |
196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标题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文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支持广大革命群众的创造,支持革命群众广泛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这些大民主的形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群众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他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群众都可以批评。”文章中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空前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
B.可广泛吸取群众意见与形成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
C.群众民主意识被阴谋家利用从而导致国家动乱 |
D.使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成为国家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