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一项成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善的。判断一个法律的好与坏,或者说判断一个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决议抑或是以人民大会的决议形式通过的法律。”
——西塞罗《论共和国》
材料二、“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法国民法典》
材料三、 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 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学欧美。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塞罗阐述的自然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民法典》是如何体现自然法原则的。
(2)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治国方法不能全学欧美的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重要历史人物以特殊的地位,独到的眼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某班同学举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展。结合展板内容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板一李鸿章办“洋务”
![]() |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摘编自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
展板二罗斯福的新政
(2)根据上述材料,列举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来缓解经济大危机?
展板三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讲话的重要意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引起不少人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的是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
材料二 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导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
材料三 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郭咀四队农民彭立成家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副春联。
1974年的春联: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过年储米二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为什么在1959~1960年出现了材料二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
(3)材料三中湖北农民彭立成家贴出的三副春联反映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照片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观察下图,该照片是中国政府首次派出的30名赴美留学的幼童合影。
(1)首批留学美国的幼童后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变有何贡献? 图片中“轮船招商局”属于什么企业?该企业的兴办对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有何影响?
(2)该图片反映的是是发生我国近代一场重要的改革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这场运动最终破产,其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