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 A.在罗马帝国统治地区通用 | B.适用于罗马帝国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
|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 D.用来管理所有的罗马帝国的公民 |
《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 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
|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 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
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全部人口中,公民约为16万人,外邦人大概不超过10万人,奴隶至多不超过14万人。”就此蕴含的信息,有人归纳出如下几点:当时雅典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当时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公民等级最高,外邦人等级最低;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其中解读有误的有()
| A.一点 | B.两点 | C.三点 | D.四点 |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瞭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是( )
|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 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
| C.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
|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 B.打击犯罪的效果 |
|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 D.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