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 B.新式水运业 |
| C.航空运输业 | D.电报电信事业 |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
|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
|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
|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
|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
|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
|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
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
|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
|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
|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
|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
|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
|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