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
|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
|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就是“极”以外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导致“极”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下降、影响减弱的过程。这是因为( )
①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全球化总体有利于中小国家
③新的科技革命给中小国家带来的机遇
④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发展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
这是一位中国女生2009年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封家书(部分):
造成柏林成为“多中心的城市”的历史原因是( )
| A.德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 |
|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
| B.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 |
|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
| D.“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