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
| |
材 料 |
结 论 |
| A |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
| B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 C |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
| D |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B.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
|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D.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
下面是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慈禧)太后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进攻使馆是极大的错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德军驻守区域,商店重新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时人闻之,如丧考妣并拟殴上书人。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 A.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B.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
有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此 “道”是指
| A.大同社会 | B.神权社会 |
| C.资本主义道路 | D.社会主义社会 |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 B.割占香港岛 |
| C.领事裁判权 | D.协定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