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缺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另一方面又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1)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的前提。孙中山为谋求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有什么主张和重大实践?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从而引导我们革命成功,取得民族独立的?
(2)实现民主需要法律保障。写出中华民国建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民主实现分别在1912年、1954年颁布的法律文献。
(3)国家富强更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完善。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哪一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为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新时期,为“中国梦”的实现,在生活学习中你打算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俄国二月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在日本马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冷嘲热讽,说你们“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李鸿章忙厚颜以对:“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将相。”
材料三《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呜锣罢市,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请完成: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指什么?
(2)李鸿章本是清朝要员,透过材料二,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嘴脸?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导致李鸿章如此行径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一、二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台湾人民怎样的心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功,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1895年,京师城门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孝钦皇太后”指谁?甲午年指哪一年?这段话描述了什么事情?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分别指何事?
(3)你认为“三军败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割地求和”这件事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3年7月5日.挽救中华国宝的“国宝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4月28日,《参考消息》刊载《中国国力昌盛,呼唤国宝回归》一文,主要说明全世界华人都在呼唤“回收国宝”。
材料二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长春园海晏堂前的喷泉饰物

请完成:
(1)中国为什么要启动“国宝工程”?
(2)近代史上,中国国宝为什么会大量流失?说明了什么?
(3)现在国宝不断回归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一一马克思
请完成:
(1)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
(3)材料二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2年,当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时,道光帝“念江南数百万生灵,一经开仗,安危难保,既经该大臣等权宜应允。朕亦只可以民命为重”。
材料二清政府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道光皇帝说:“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制伏。”道光帝表示首肯。
请完成:
(1)结合教材和材料一的内容判断,当英军于1842年到达南京江面时,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如何?他萌生这一想法有什么原因?他持这一想法的借口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侵略者为什么要清政府的和谈代表到他的军舰上去谈判?这一做法最终达到怎样的效果?
(3)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对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何感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