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________。②NO3-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 (用文字描述)。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为CO2,HCHO被氧化为CO2和H2O。①根据等电子体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③1 mol 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________。
(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Cu(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Cu(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________。
恒温恒容下,将2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通人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2D(s),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mol B,并测得C的浓度为1
.2mol·L-1。
(1)x=_______________;
(2)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_;
(3)此反应在该温度时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
(4)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2mol A和2mol B气体,达到新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O
(1)600℃时,在-2L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
(2)20—25min,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3)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填编号);
a.加了催化剂 b.扩大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
(4)据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用文字表达)__________。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回答下列问越: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下列中的(填序号)__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___℃。
煤燃烧的反应热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利用:I.利用煤在充足的空气中直接燃烧产生的反应热;Ⅱ.先使煤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使得到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这两个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I. C(s)+O2(g)====CO2(g);△H=E1①
Ⅱ. C(s)+H2O(g)====CO(g)+H2(g);△H=E2②
H2(g)+1/2O2(g)====H2O(g);△H=E3③
CO(g)+1/2O2(g)====CO2(g);△H=E4④
请填写下列空白:
(1)途径Ⅱ与途径Ⅰ相比有较多的优点,即____________;
(2)在上述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中, ______________(填编号)反应的△H>0;
(3)等质量的煤分别通过以上两条不同的途径产生的可利用的总能量正确的关系是(填序号)__________;
A.Ⅰ比Ⅱ多 B.Ⅰ比Ⅱ少 C.Ⅰ与Ⅱ在理论上相同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1、E2、E3、E4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O2(g)====H2O(l)△H=-285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mol-1
(1)实验测得H2和C3 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6262.5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 H8的体积比是_______;
(2)已知:H2O(l)====H2O(g)△H=+44.0kJ·mol-1,写出丙烷燃烧生成CO2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