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江苏一带农民阶级发展演化简表。某研究小组在研究完该表后得出一个结论:辛亥革命 的夭折是历史的必然。该研究小组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
年份 |
自耕农 |
半自耕农、佃农 |
1888 |
90% |
10% |
1905 |
26% |
74% |
1914 |
11.7% |
88.3% |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没有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目标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资产阶级同情农民、关注民生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寻找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因果关系 |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 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