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意在( )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
| C.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 |
| B.借用了阴阳学说的某些思想 |
| C.科学地解释了磁针指南的原理 |
| D.该理论促进了指南针的发明 |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 B.“知行合一” |
| C.“格物致知” |
| D.“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