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现代政治制度中最常见的形式议会制、内阁制等都最先起源于英国。这些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其后经过11年的共和国和护国制的混乱时期,资产阶级发现,共和制不利于实行它们的阶级统治,接踵而来的长达28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复辟,更使资产阶级深信,君主制才是可以把政治、宗教、伦理融为一体的统治工具和形式,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随后通过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政体的法律基础: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议会的限制。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871年4月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权属皇帝;法律的建议权、颁布权和监督执行权属皇帝;首相是由皇帝任命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首相担任联邦议会主席,他有权确定联邦议会的开会日期并监督其工作。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临时大总统既已易人,为预作防范,革命党人便寄厚望于“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其中的内容:内阁成员的任命,形式上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总统对于内阁会议所决定了的政策没有否决权;总统发布的法律文书必须经内阁副署;内阁阁员的进退取决于议会的信任与否;内阁对议会负责;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英国政体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和对本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现代政治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表现。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材料二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
材料四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3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2分)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4分)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