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建国后我党对农村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下面是某历史网站就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土地政策的图片展,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1950—1952年,我国通过 ,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
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图二中,1953年起我国通过 ,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图三中,1958年后全国兴起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4)图四中,反映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1726年(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持江西省乡试,他以《诗经》中“维民所止”四字为考题,被认为“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以“大不敬”罪入狱,死于狱中。文字狱是自古就有的,但以清朝为最。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厉害。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对比西方,同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十分贫乏,不以直接运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学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自学成才者。
——摘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870年到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建立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
——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回答:
①材料一中所说的“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科技进步”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这一时期科技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学成才者。
②材料二中所说的“19世纪最后30年,几乎……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请举出1870—1900年间的两项重大发明。
③为什么材料二中说“电气工业……,其面貌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专门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小组,安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此次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宏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
优良传统,增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1992年,由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共同组织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沿着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的航线还球航行,以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
请回答:
①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西行去开辟新航路分别开始于那一年?
②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分别出自什么目的?
③他们最远分别到达哪里?分别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读材料: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该诗描绘了什么历史事件?(4分)
2、“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了什么并举例说明。
材料一: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中描述的皇帝分别是谁?他们的统治分别称为什么?
(2)材料一皇帝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一皇帝特别重用贤才和善于纳谏,请举出当时的三位名臣。
(4)材料二皇帝大力提倡科举,请举出她完善科举的两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