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该文章
A.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
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 | B.废除丞相制度 | C.实行行省制度 | D.设立枢密院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税收 | B.恩泽贵族 | C.实现民族融合 | D.削弱王国势力 |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
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 B.对地方官的监督 |
C.发挥文官的作用 |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