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奇大法官梅汝璈
梅汝璈(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毕业后,于美国先后获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长期从事英美法学的教研工作。1946年,受国民政府任命,作为中国法官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梅汝璈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初到东京的思考
1946年3月20日,梅汝璈飞抵日本,作为中国法官正式在军事法庭履行新职。在当天的日记里,梅汝璈写道:“我注视公路两旁的景象和路上日本男女的表情。我的总印象是横滨和东京的工厂都炸光烧光了……这是不能不叫我们要审判的那些战犯负责的。他们搅乱了世界,荼毒了中国,而且断送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前途。”
梅汝璈细心地观察日本社会,并如实记录。随着了解的深入,梅汝璈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梅汝璈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日本时报》又一篇转载拉铁摩尔先生的论文……他这篇文章主要是警告美国:管制若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经济上又可东山再起,操纵或独霸远东,而使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工业幼稚的国家没有兴起和竞争的可能。他相信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实际他们并不匮乏:否则何以公民营养得那样壮健,体格依然比上海、北平或朝鲜一般人民好得多呢。”
开庭前的座次之争
1946年5月初: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度、菲各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聚集东京,召开开庭前的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澳大利亚法官韦伯爵士,他想让两位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左右,于是便提议法官席次应按联合国安理会惯例来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梅汝璈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他主张法官的座次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美国和中国便分处第一、二位,分别位于庭长韦伯的两侧。对于梅汝璈的提议,西方国家的代表不以为然。预演时,梅汝璈愤怒地说:“我拒绝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随即他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最终,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意见。
法庭内外的较量
盟军总部国际检察处选定了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作为审判对象。但日本天皇裕仁的名字没有在战犯名单里。美国政府以《波茨坦公告》允许日本在战后保留天皇制度为由宣布不起诉天皇裕仁。梅汝璈主张审判裕仁,他在与其他法官交流时提出,保留天皇制度与起诉裕仁并不矛盾,可以由新天皇即位,同时起诉裕仁。梅汝璈的主张得到了其他一些法官的支持,只是后来由于麦克阿瑟的庇护,日本天皇才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在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这部分应由中国人书写。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和材料,梅汝璈和他的助手竭尽全力,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十余万字的判决书章节。事后梅汝璈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在法庭判决阶段,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以及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所以在给被告定罪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面对这种局面,梅汝璈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他查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向法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曾采用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主张对首恶必须处以极刑。在梅汝璈的不断交涉、周旋下,许多法官认同了他的观点,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判处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的7名战争罪犯死刑。
东京审判结束后,梅汝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但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于是托词滞留日本。1949年年底,梅汝璈返回北京,担任了政务院外交部顾问。但是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沿袭了苏联模式,执着于英美法学的梅汝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在一份检查里酸楚地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1962年,梅汝璈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想将东京大审判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选自《法治周末》5.9)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46年受政府指派,梅汝璈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
B.梅汝璈爱憎分明,到东京后,细心观察日本社会的状况并如实记录。他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读了《日本时报》上转载的论文,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值得警惕。
C.在法官座次安排上,梅汝璈反对庭长的安排,十分愤怒地脱下法袍以退出法庭相抗议。
D.东京审判有中、美、英、苏等ll个国家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参与,关系十分复杂,斗争颇为激烈。在法庭内外的较量中,梅汝璈据理力争,各个击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E.东京审判结束后悔汝璈托词滞留日本,因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1949年返回北京,1962年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把当年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2)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担任政务院外交部顾问,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首段引用梅汝璈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4)梅汝璈是个“传奇的大法官”,文章以此为标题很吸引人的眼球。试就“传奇”,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
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而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
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都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技术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展览,其展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15年的设计生涯。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效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卡拉扬认为,将科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参考消息》摘引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4月20日一期文章,略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服装设计行业设的专放iPod的口袋,以及专放手机的小袋子。
B.埃里克设计出的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的牛仔裤。
C.纽约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的一款皱褶叠层服装。
D.奥尼尔公司研制出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当今时尚服装设计师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是为了取悦消费者。
B.有的服装设计师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给人以动感。
C.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侯赛因•卡拉扬曾两次荣获“年度最佳法国设计师”的美称。
D.高科技服装设计师期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很快在大街上流行,并能够引领时尚。

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可以判断并调节穿衣者的心情。
B.埃里克设计的那种时尚牛仔裤很不雅观,不会有发展的市场。
C.当今时尚的创意思维正在为高科技服装设计师的这一努力所引领。
D.奥尼尔公司研制的那种导航滑雪服,可以用于到寒冷荒芜地带探险的人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绿色荧光蛋白
在没有导航设备的古代,人们走夜路往往需要依靠北斗星判断方向。绿色荧光蛋白正是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在它的指引下,科学家在21世纪初深入大片未知的科学处女地,成果层出不穷。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其新闻公报说,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20世纪,生物学先后出现两次革命:一是生物化学奠基,其成果包括建立了活体细胞代谢通道的基本原理、了解酶的功能、对蛋白质的结构解析达到原子水平等;二是传统基因学与核酸学结合,形成现代基因组学。通过利用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这门学科在近年取得包括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等成果。但这两门学科都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实时变化的办法。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介绍说,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一种在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的蛋白。这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绿色荧光蛋白。
此次同时获奖的马丁·沙尔菲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指出,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原理不同。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意味着,绿色荧光蛋白可以很方便地被植入生物体内,作为一种指示剂,跟踪和判断生物细胞的分子变化。
第三位获奖者、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取得多项成果,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现在的荧光蛋白不仅荧光更强,而且除绿色外,还可以呈黄色、蓝色,有的还可激活变色。
在绿色荧光蛋白与其他技术变革的共同推动下,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1.下列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堪称生物化学中的“北斗星”。
B.绿色荧光蛋白出现前,生物学界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的实时变化办法,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使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C.因为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所以它便于植入生物体内。
D.绿色荧光蛋白除绿色外,还可以呈黄色、蓝色,有的还可激活变色。这些呈黄色、蓝色和可激活变色的绿色荧光蛋白均为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绿色荧光蛋白被发现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很难被观测到。对此,科学家深感苦恼。
B.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传统基因学与核酸学结合,形成现代基因组学,取得了包括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等成果。
C.绿色荧光蛋白是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下村修和同伴在从一种特殊水母中提取水母素时偶然发现的,因而说它是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副产品。
D.水母素是荧光酶的一种,需要荧光素才能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这是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根本上的不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这说明一项技术的推广与发现一样都很重要。
B.虽然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但这当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C.虽然绿色荧光蛋白不仅呈绿色,但因为它在被发现之初呈现绿色,所以人们也就一直保留“绿色荧光蛋白”这一称谓。
D.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使用,将极大地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实现生物学的第三次革命,使21世纪成为生物学的世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欧洲一个航天器的抵达,地球的神秘姊妹行星——金星的一些在太阳系中保守最严密的秘密可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月晚些时候发射的“金星快车”将绘制这颗行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它搜集的数据可能有助于解释与地球如此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
揭示谜底的关键在于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金星大气层的密度比地球大气层大92倍。从太空看,只能看到这个行星被厚厚的白云包裹着,高层大气的风速为每小时200英里。
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定于10月26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搭乘“联盟”号火箭升空,它将携带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其中包括一架相机。这架相机利用紫外线和红外线波长透过云层“看”金星表面,从而拍下金星表面的细节。
“金星快车”携带的分光计将测量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并挑出金星表面的热点,比如活火山。
金星距离太阳6500万英里,而地球距离太阳9300万英里,尽管金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一些,但是这不足以说明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何高达464摄氏度。金星之所以如此灼热,主要是因为它的大气层密度大,如同包裹着一个厚厚的毯子,热量无法散出去。金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也受到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只是程度比金星要小得多。
十多个航天器已经造访过金星,有的还降落在金星表面,不过它们携带的工具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先进。
牛津大学大气物理学教授费雷德•泰勒说:“金星跟地球应该很相似,但是它受这种强大的温室效应的主宰,我们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
金星的表面对科学家也很有吸引力。跟地球一样,金星是45亿年前形成的,但是其表面却年轻得多,因为它的表面不断地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的细节尚不得而知,因为降落在金星上的探测器要不了几分钟就会因炙热和压力而毁灭。
耗资1.4亿英镑的“金星快车”需要162天才能到达金星,然后进入距离金星表面155英里内的轨道运行,并向地球发回数据,其使用寿命最长可达三年之久。
除了太阳和月亮,金星是白天唯一可见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
(选自《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金星快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抵达后,将能够绘制出金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
B.“金星快车”将携带包括相机、分光计在内的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C.“金星快车”将利用分光计对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寻找活火山等金星表面的热点。
D.“金星快车”将降落在金星表面,搜集有关金星的数据,进行探秘。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的发射将有助于解开金星无法形成生命的谜团。
B.与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这也是金星表面温度灼热的一个原因。
C.因为金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释放,地球也受到了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
D.金星与地球同为太阳系姊妹行星,它们的地质结构、运行状态等很相似,但它们的气候却截然不同。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了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情况,就能够找到金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的原因。
B.假如金星大气层的密度与地球相同,那么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肯定会有所降低。
C.金星是地球上白天可见的三个天体之一,它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而最远距离为2800万英里。
D.探索金星表面不断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这一过程的细节,亦是“金星快车”此行的使命之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项调查显示,25岁以下的女性,在配带手机时大都喜欢把漂亮的手机,以及五颜六色的装饰物挂在胸前。专家指出,手机挂于胸口,位置靠近心脏,对心脏会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尤其对孕妇不利,较强的辐射对胎儿可以构成伤害。
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跟踪这一问题的国家或国际机构声称手机辐射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遵守国际安全标准的移动技术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任何影响。
随着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手机的辐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移动通讯设备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呢?人们能不能做到既享受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又确保身体的健康呢?
有关专家建议:为了将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如果不用手机,最好关机而不要将其设置在待用状态。此外,身上放置手机的地方也有讲究,最好是放在包里,或是夹克衫的口袋里,但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
据了解,为了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些手机装有含铅、锰等重金属的屏蔽;另外,有不少手机用户认为在移动电话上安装射频吸收盖,或其它吸收装置就可以起到降低辐射的作用,而实际上,此类装置的有效性很多是没有得到证实的。
由于移动电话可能会对心脏起搏器和助听器等电子医疗仪产生干扰,所以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不能使用移动电话,以免对病人造成危险。同样在飞机上也不能使用移动电话,原因是它可能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此外,在开车时,驾驶者无论采用手持通话方式,还是采用免提电话方式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因此交管部门禁止驾驶者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
下列对手机辐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辐射危害人的健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权威证实。
B.手机辐射可能会干扰电子医疗仪,对病人造成危险。
C.手机辐射可能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造成飞行事故。
D.手机辐射可能影响汽车驾驶者,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手机辐射可能会对人的心脏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
B.设置在待用状态的手机的辐射也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
C.把手机放置在包里或夹克衫口袋可以避免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D.含铅、锰等重金属的屏蔽有可能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曲、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
对第五段“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上。
B.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几条街道既有统一性,又有若干变化。
C.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树、船、房,特别是瓦垄的共同特性。
D.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中排列的“瓦垄”上。

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创作中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B.写回廊墙上的花窗一例,是强调建筑应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C.故宫与颐和园长廊,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
D.本文介绍了音乐、绘画与建筑,但以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