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 桥 梁
陈从周
桥梁建筑,历来是在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要求下,不断发展提高。它以多种多样的形态,谐调融合于天然风景与建筑群体之中,因而很自然地给人以画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而且是既有美感又多情趣的艺术作品。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从对桥梁的欣赏,触绪牵情,引起一系列的联想,由赞叹而形之歌咏笔墨。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更为桥梁的艺术形象增添了风采。
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桥梁本身从布局、选形、用材、装饰等客观的物质因素中,体现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思想因素;而桥在特定的环境中,又会引起人浮想联翩的情感,使桥梁艺术丰富而多彩。我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积累下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卓越的成就和宝贵的遗物,至今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但是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有意识地配置桥梁,这也是艺术。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我国山区、水乡或平原城镇,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入城镇前,必经一桥。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亦标志了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建筑群里往往配置一定的桥梁,这些桥梁常是建筑在人工开挖的池沼曲水之上。这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修桥,而是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桥梁的选型,基本上决定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着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燕赵的联拱平驰,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这些,都是桥梁结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桥梁除了结构本身必须具有者外,有时服从于保护结构材料等原因,而在桥上增加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桥梁的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从功能需要出发的桥上建筑,由朴素到繁华,装饰性起了更多的作用。即使桥上并无建筑,也往往在桥头树华表,立牌坊,傍守狮像,侧立幢塔,而栏板、柱头、石梁边、拱券的龙门石面,都可以作艺术装饰,表现出艺术的魅力。虽然桥梁主体结构的艺术性,是桥梁艺术形象的主导部分,但装饰亦关重要,“好花须映好楼台”,锦上添花,益增风韵。即使不采取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加工,桥的曲折,坡的缓急,踏垛的节奏,也能别赋情趣。“市桥携手步迟迟”,即咏富于韵味的拾阶登桥的乐趣。
由桥而产生的感情的联想,常常形诸文字,所以桥廊、桥亭每多题壁。而桥的命名,如垂红(桥)、锦带(桥),点景标题,楹联诗文,亦甚多妙笔,这也是桥梁艺术的一个方面。
(选自陈从周散文集《天趣美文》,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有些桥梁控制城镇通道,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
B.有些桥梁服从一定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或庄严或清虚的感受。
C.有些桥梁气势雄壮,有些秀丽如画,有些雄健夺冠,有些凌云飞渡。
D.有些桥梁增加了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下列表述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桥梁建筑主要是一件艺术作品,给人画一般的意境和诗一般的情感,当然它也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
B.有意识地配置桥梁是一门艺术。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是配置桥梁的不移的规律。桥梁的建造,随之而异,各臻其妙。
C.建筑群里配置一定的桥梁,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是总体布置中的一个部分,服从一定的需要,如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D.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形式特具中华民族风格,如燕赵的联拱平驰,水乡的薄拱轻盈,泉州的长桥压堤,大渡河边的铁索横空等。

第一段末句中“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文章开头写电影片段中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泉轩
建筑是很有趣的。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
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历史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氅蓬,从来没有脱去,文化的力度显现出来,大气之中透着平实。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百泉轩建筑艺术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百泉轩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没有人知道溪泉带着什么妙旨来到这里,有时候轩里的人似乎明白,大多数时候是不清楚的。而人又带来什么使命驻扎在轩中,溪泉有时候明白,但大多数时候同样不清楚。所以千年以来,无论是溪泉跟人,还是人跟溪泉都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懂难懂的关系。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朦胧状态。
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朦胧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恬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的情调。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澈。文化人从经过修葺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在历史的另一些时候,文化人已远离这里,短暂的生命已经终结,文化呈现断层,历史走到半途已穷困潦倒,寒风将四壁的温暖吹散殆尽,溪泉在断壁残垣之间跟人作隔世之别,文化的风雅全被绞杀。可怜轩舍与溪泉还在固执地等待旧日的人归来。在漫长的时空中,人的足迹就像一条麻石古道,由一块一块的石板链接而成,什么地方的一块石板碎裂了,残缺便出现了,所以人类的历史是残缺的历史。而溪泉却不一样,像时间的河流,不断向前向前,风华不会被流水冲走。
根据文意,下列对“百泉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百泉轩是由数十根木柱支撑的阁子,与归有光的项脊轩一样。
B.百泉轩每一个建筑构件都雕镂着自然的景物,蕴含着一些文化故事。
C.百泉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
D.百泉轩的廊柱排列设计随意,追求建筑艺术的美感。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溪泉像梦一样飘忽,而梦是朦胧的,因而轩前轩后的溪泉是朦胧的。
B.轩里的人似乎明白溪泉的妙旨,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清楚的,朦胧的。
C.溪泉有时候明白,但大多数时候对轩中人的使命,是不清楚的,朦胧的。
D.轩前轩后的溪泉跟轩中的人,彼此都是一种若即若离、似懂难懂的关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
B.百泉轩体现了中国文化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C.百泉轩的建筑艺术就体现在格扇、槛窗上,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D.文化人应该像百泉轩的溪泉一样固守人文理想,不让文化断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曾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吐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6分)



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神经手术中,常常用电极产生的电流来刺激神经。而美国科学家康拉德等人发现,可以用激光代替电流来刺激神经。这种方法的精确度高,刺激点可以精确到单个神经细胞。
1780年,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用电极产生的电流刺激青蛙的腿神经,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这就是最早的电流刺激神经的实验。最近,康拉德等人重新进行了这个古老的实验,不过他们的实验采用的是激光,而不是电流。结果,青蛙的腿神经在激光的刺激下也动弹了起来。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多种神经植入体,它们依靠电极来产生能刺激神经的电流。比如,人工耳蜗就是一种神经植入体,它用于那些因耳蜗受损失去听力的患者。人工耳蜗的组成部分是麦克风、语言处理器和电极。麦克风捕捉到声音信号后,通过语言处理器把这个声音信号转换成电流,电流刺激听觉神经,产生正常的神经信号。
现在使用的这些神经植入体的缺点是感觉失真,对神经纤维的伤害大。而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递,可以更精确地刺激特定的神经细胞,让患者对外界的感觉更真切,对神经纤维的伤害更小。康拉德在最近的一次神经科学会议上说,他们进行的老鼠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让老鼠的一个脚趾动起来,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开了一个小小的切口,露出老鼠的相关神经,然后用激光来刺激相关的神经纤维,老鼠的脚趾就动了起来。如果用微电极来做同一实验,就得把相关的神经纤维切开。
“这真是个非常巧妙的想法,”美国一位神经学专家布沙吉说,“但是,如果说用激光做神经手术比用电极更加安全,恐怕还为时过早。人体长时间接触电极,可能会对神经组织造成不良反应。我认为激光也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在最近的几次老鼠实验中,还没发现激光伤害老鼠的现象,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种实验最长也没超过半个小时,而有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
康拉德认为,激光刺激神经的技术很有可能首先在外科手术和科研中加以应用。例如,在进行脑肿瘤切除术时,常规的激活脑组织的做法是使用电极来检测其功能,但部分神经细胞对电流的反应不够明显,而用激光来做此类手术,有可能获得成功。康拉德希望这种技术能够最终用于治疗更多、更复杂的疾病。比如,目前还不可能用电极来治疗严重的脊髓疾病。因为不可能用电极去一根根地激活脊髓的10万根神经纤维;改用激光来进行这样的手术,就变得简单、可行了。
下列不能体现用激光代替电流来刺激神经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

A.激光的刺激点可以精确到单个神经细胞,而电流则做不到。
B.同样的老鼠试验前者只需开个小切口,而后者得切开相关神经纤维。
C.激光对神经纤维的伤害潜伏期较短,而电流的伤害潜伏期较长。
D.激光刺激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的脊髓疾病,而电流刺激则不能。

下列对人工耳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耳蜗是由麦克风、语言处理器和电极组成的一种神经植入体。
B.人工耳蜗的使用者是一些耳蜗失去致使听力受损的患者。
C.人工耳蜗的作用是转换声音信号,刺激听觉神经,产生正常的神经信号。
D.人工耳蜗的缺点是感觉失真,对神经纤维的伤害比较大。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康拉德与伽伐尼实验的不同在于用激光代替电流以及用老鼠代替青蛙。
B.因为激光实验最长不超过半小时,所以还不至于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C.布沙吉对康拉德实验持保留态度,认为激光可能存在与电极同样的后患。
D.对激光的刺激患者感觉更真切,而对电流的刺激神经细胞反应不明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白露为霜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到了这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 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一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竞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答:
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3分)
答:
“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
答:
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