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苏轼的词,往往会读到乐观、豪迈、旷达……等情感。
B.“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C.这只是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D.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够走通,但我仍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标点符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春节起源于 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 祭祖 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 热闹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 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它 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 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 huāng shī cuò dǐ yù

(2)给加点字注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

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

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旦"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D.

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书籍是我们视接入载、心通四海的桥_____(liáng),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念久,文明积累念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扁舟暗空下的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_______(mù)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1)根据拼音,在文段横线中填入相应的汉字。

桥(liáng)   

肃(mù)   

(2)“神谕”中“谕”的意思是   

A.告诉

B.知道

C.表明

D.比喻

短片第三部分,是同学们制作的"我眼中的正阳门"采访视频。下列四位被采访者说话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客:"登上正阳门,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古人太聪明了,城楼既坚固又美观。城砖的灰、城门的红、琉璃屋顶的绿和彩绘的金,搭配多和谐啊!"

B.

生态保护志愿者:"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3月雨燕都会和正阳门不期而遇,8月它们又从正阳门飞往非洲,给远方捎去中国的消息。"

C.

附近居民:"老北京人管正阳门叫'前门楼子'。前门大街是大家都爱逛的地方,到处是好玩的、好吃的,嗓子眼儿冒烟的时候来一碗大碗茶,舒服极了!"

D.

正阳门博物馆讲解员:"如今的正阳门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伫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昔日的荣光、过往的沧桑,成为一部土石写就的史书。"

请在下列诗文名句中选出两个表示酒杯的词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叠词不只是词语的简单重复,它在形成节奏感之余,还会产生特别的韵味,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情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  )

A.指点→指指点点B.仔细→仔仔细细

C.来往→来来往往D.原本→原原本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