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改革开放后,粤语呈强势发展之态,其原因有:粤语有独特的书面表达体系;香港文化的强势进入广东;国家的特殊媒体政策支持;市民和媒体的大力支持。但今天上述因素都在弱化,粤语急需保护。
材料二: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乱象: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乱作为”,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闭门造车;对有些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处罚时缺少法律依据,司法不力,民众法律意识缺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粤语。(12分)
(2)结合材料二,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但必须看到,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和社会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不相适应,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华法治文化传统悠久,博大精深,古代社会既有“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的理念,也有“君权至上,法自君出”、 “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思想。近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为贯彻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某市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老百姓生产生活为题材的法制影视作品,旨在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2)运用传承和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法制文化的演进和某市的做法,对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有什么启发?
(3)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如果你是某校校长助理,请你就本校学生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哲学或文化生活依据。
2015年新课标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如下:一位父亲(老陈)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小陈)、警察写。
考试结束没多久,小陈被人肉出原型是微博用户“@爱心菇娘”。其微博随后被刷屏,遭到各种吐槽甚至谩骂,疯狂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1)请对孩子报警举报父亲引起社会争议作出哲学思考。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如何减少“网络暴力”现象?
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
(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必将出现各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各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组织保证、根本前提。“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1)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价值。
(2)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体现的辩证法智慧?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到2020年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居民公共假期已有115天,《纲要》将进一步引导国民提高旅游休闲质量,促进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最终把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转化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出台《纲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