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同,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会议宣言提出了尊重基本人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等指导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宣言指出:"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这就是"万隆精神"。
材料二 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开展区域经济大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亚非国家广泛支持,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带一路"的构想与"万隆精神"具有什么一致性?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纲领是哪一年在哪儿召开的什么会议通过的?
(2)请说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
(3)说出参加这次会议的3个代表?
(4)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5)这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局书记?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阅读后,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
(2)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3)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的天气相当阴冷。白金汉宫广场上,人头攒动,人群中间是一个用黑布蒙着的断头台。”……“一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带到台前,双膝跪下。”……“只听一声令下,行刑者手提刀落,顷刻间犯人身首分离。”
材料二:“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请回答:
1、文中的“衣着华丽的犯人是谁”?
2、材料二的文字来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这个文件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
3、制定这一文件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古代日本曾经仿效中国什么时期的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
(2)请回答是哪位天皇颁布的改新诏书?(2分)
(3)请回答这次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在我国古代的改革中,其中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两次最为有名。请问:
(1)这是两次什么改革?(4 分)
(2)这两次改革的目的各是什么?(4 分)在当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