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井冈山门票涨了、台儿庄门票涨了……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网友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专家认为,景区涨价背后,除了有运营维护成本的现实,更反映出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网民感叹:景区门票太贵
清明节期间,不少网民在网上发帖惊呼,门票又涨了,玩不起了!江西省发改委3月31日公布,实行一票制的井冈山景区门票由130元/人次调整为160元/人次,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旺季上浮最高价为190元,淡季下浮不限。曾一度免费的山东台儿庄古城4月1日正式涨价,门票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
门户网站上一项超过1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认为“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的网友达89.2%,仅有0.3%的网友认为“门票不贵,物有所值”。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网友可接受的5A级景区门票心理价位在100元以内,其中约61%的网友认为,门票价格应在60元以内。
五成游客钱多花在门票上
井冈山和台儿庄并不是景区门票价格高昂的孤例。
统计发现,尽管有杭州西湖等不设围墙、免费向所有公众开放的景区,但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非淡季全票)中,仍有近半数门票价格过百元。其中,价格在100元至200元(含200元)的5A级景区达35.38%,包括武当山、九寨沟、黄山等14个景区门票价格高于200元,所占比例超过一成。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从国内游客看,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最重的游客比例较大,达21.92%,随后才是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
地方财政患“门票依赖症”
专家认为,除运营维护成本等,门票攀升的背后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这“三大推手”。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多数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你涨我也涨”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也是景区频频涨价的重要原因。
楼嘉军说,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专家建议:变门票经济为旅游经济
 “票价合理化不仅需要引入长效的监督机制,规范不合理收费,还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维,变‘小旅游’为‘大旅游’。”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旅游资源相对稀缺,因而适当调价可以理解,但对具有垄断性的国家旅游资源来说,景区的收入与支出的透明化非常重要,这就必须引入监管机制,需要第三方介入。
楼嘉军建议,现在不少古镇拦起来收费,其实应该鼓励游客游览,在古镇品尝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以此获取收入。此外应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在休闲旅游者花费方面,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休闲旅游已是重要的大众消费行为。国内游客旅游的人均花费在501—1000元、1001—2000元、500元以下的游客分别占29.42%、25.67%和24.02%,比例较高。总体来看,较多国内游客认为景区门票占总花费比例最高。景点门票和交通花费分别占21.92%和20.92%,其次才是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
不少游客表示,无论是自驾还是自由行,前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开销去除交通成本,最大的部分反而是在景点门票方面。不少热衷携家庭成员自驾出行的深圳游客也表示,广东省乃至珠三角区域,山水好些的地方都已经被“规划”成了景点景区,一家人进景区,高额的门票实在让人感到无奈,有时因为门票的价格使得景点景区对这类游客而言简直就是“鸡肋”。
(选自2012年04月05日《新京报》)
文章第四节划线句子中的“小旅游”和“大旅游”分别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调查报告中多次引用网友和专家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有哪些解决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措施?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皮肤老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与个人体质有关,有些则因外界因素影响造成。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过度肥胖或体重不足,更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交替产生。此外机体各种组合成分.如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及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分配不均衡,也会造成老化现象。吸烟通过对呼吸道的神经刺激能使弹性纤维断裂,尤其会降低呼吸道容量.呼吸道间的氧气会因此减少。大气污染也是侵害呼吸道的主要凶手。药物使用不当难免造成副作用而加速老化。太阳光的辐射线,尤其是紫外线。会渗透进皮肤深层造成破坏。
上述因素都会协助体内各种毒素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基。所谓自由基就是机体内循环流动的分子,经由本身能量转换而成的有毒分子。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分子在受到氧电子作用后,会变成自由基,同时也会使其它分子变质成为自由基。
自由基攻击的目标是细胞及其外围。细胞膜便是自由基的第一个靶子.当细胞膜自行修补功能耗尽后.就只能听任自由基进入细胞内部。自由基一进入细胞质就会发散破坏细胞的元素,不正常细胞渐渐形成。最后连细胞核也成了被攻击目标。由于能量规律受到破坏,细胞核中传送出的讯息也有所更改。在此同时,它对细胞外部的破坏也在进行,它使支撑组织变质,特别是会破坏弹性纤维及胶原蛋白,因此便导致人体皮肤老化。
“自由基攻击的目标是细胞及其外围”,句中的“外围”是指 ( )

A.胶原蛋白 B.弹性纤维 C.支撑组织 D.细胞膜

文中“氧电子”的形成原因是 ( )
A个人体质的失衡 B.外界光热等影响 C.机体老化而形成 D.分子流动的产物
准确反映吸烟对皮肤老化产生影响的顺序是 ( )①弹性纤维断裂②降低呼吸道容量③形成自由基等毒素④促生体内氧电子⑤侵入细胞膜⑥支撑组织断裂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④③⑥ D.④③⑤①

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皮肤老化浅议 B.人是怎样变老的 C.皮肤老化的因素 D.加速老化的敌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为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考古价值的一项是()
A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
B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
C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D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证明高崧与王羲之生活在同一时代。
下列有关出土的书法作品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可以推断晋代已经有楷书、行草,《兰亭序》应属真作。
B郭沫若依据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就推导出现存王羲之草书不是真迹摹本。
C高二适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
D郭沫若认为对“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名臣高崧墓中出土的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但不能据此完全断定《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
B 《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最令人关注,是因为毛主席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C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证明其为真迹。
D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所以大家都认可了郭沫若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那么,最大可能性只有两个: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杀或缺氧而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块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珏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剌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如果这骸骨真的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久,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年龄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余老对出土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昭帝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徐苹芳先生也从老山
汉墓的位置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正如徐苹芳先生所言,考古过程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底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等谜团层层解开,一定要有耐心哟!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于骸骨的有关推断,最先应排除的一项是( )。

A.目前尸骨肢体不全的原因,至少有两种可能
B.不能完全排斥盗墓者自相残杀而被砍断腿骨遗落他处的可能
C.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棺与漆案之间,则骸骨的身份判别至少有两种
可能
D.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漆案往出口方向之外,则骸骨的身份判别也至少

有两种可能

下列推测老山汉墓墓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潘其风先生根据对骸骨年龄的初步判定,认为跟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墓主很
可能是刘旦
B.有专家则认为依据年龄来判断墓主身份是不足为凭的
C.余伟超先生根据对出土的漆器分析认为墓主与刘旦毫无关系
D.徐苹芳先生从不止一个角度分析认为墓主是刘旦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可作为当前推测骸骨身份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骨架的姿势 B.骸骨为1.61米
C."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 D.《汉书·武五子传》的有关记载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有关古籍记载,燕刺王刘旦应是汉武帝的儿子,有广泛的爱好,汉昭帝时因谋反被赐死,死后葬于石景山的戾陵
B."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所否定的并非武侠小说的真实性,而是对盗墓者"最终身埋黄土"这种离奇情节的否定
C.有人惊呼老山汉墓为"惊世大发现",是因为如果此墓与刘旦有关,就有可能出土大量珍贵古籍和连带发现其他汉代古墓
D.判定墓主的身份,最确凿的证物是文字和印章,其他器物,如钱币等只能作为判断年代,进而判定墓主身份的依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壁和制造类固醇激素的主要原料,是我们的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除了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一部分外,胆固醇大部分来源于食物。它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后者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血症当然是必要的,它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胆固醇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能将冠心病的预防仅仅寄托在这一点上。【对冠心病来说,改变冠状血管内膜变化比胆固醇的沉积更重要,因为冠状血管内膜损害先于胆固醇的沉积】。胆固醇过高对人体有害,过低的胆固醇水平也潜伏着相当的危险性。美国权威机构通过研究后指出,血清胆固醇若低于1600毫克/升时,能引起脑出血、恶性肿瘤和外伤事故的增加,胆固醇还可能在许多方面给人体以帮助。目前认为血浆高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弱。通过降脂药物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只适合于血清胆固醇极高的患者。

对文中"胆固醇"、"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固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简称为"高胆固醇"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低胆固醇"
C."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等于"高胆固醇"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是"胆固醇",可简称为"低胆固醇"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对的是( )。

A.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B.对冠心病的预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强对血管内膜的保护
C.这句话意在说明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同冠状内膜受损相比,只
是一个次要因素
D.这句话重在说明冠心病的预防不能仅局限在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上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1)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2)降低低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3)胆固醇代谢失调,可引发多种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
(4)人的年龄大小和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低同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5)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年龄增高,这危险因素反而会减少

A.(2)(3)(4) B.(2)(3)(5)
C.(1)(3)(5) D.(1)(4)(5)


下列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冠心病病源再探 B.胆固醇与冠心病
C.关于胆固醇的新观点 D.再说胆固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