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向往。在青州发下的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张状元卷真迹,他的作者是
A.赵明诚 | B.郑板桥 | C.贾思勰 | D.赵秉忠 |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
C.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
D.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