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 分)中国历朝均重视思想文化的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曾用过野蛮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但当时的统治者也认识到史书的重要性,明令规定:秦国的历史、占卜,种植书不在焚烧之列,……汉朝时,儒学取得了正统与独尊的地位。
(1)据材料一回答,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那些措施、汉朝时,儒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材料二、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据材料二回答,隋唐加强思想控制的代表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方式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明清时期选拔官吏,在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同时,明清统治者故意从知识分子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严重者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材料三中,明清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那些措施?
(4)以上三则材料显示,历代统治者重视思想文化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 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2) 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统治者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近现代中国人民经历了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先后走过了“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的建设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指的是什么?从两者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你得到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2)我国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工业方面有什么重要改观?列举这期间我国建成投产的两个大型企业的名称。
(3) “六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紧抓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八五”期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此后,我国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美、日三国对华贸易变化表(增长率)

国家
1895年
1899年
1913年
1918年
1921年
英国

11.7%
11.4%
8.5%
11.8
美国

9.5%
7.6%
12.8%
17.3
日本
3%
11.5%
19.5%
38%
25%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美、日三国在20世纪初期对华贸易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的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国崛起的关键往往在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的描述: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请回答:
(1)结合图1说明:材料一中西班牙人为什么会觉得“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结合材料二说明:从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央”后,西班牙等国干了些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
(2)结合图2说明:材料三中的空格处应该填上哪个国家比较合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该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能取得这样的地位?
(3)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前行的先导和旗帜。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李鸿章也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请分别概括出上边三段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主张。
(2)以上述三种思想主张为指导,近代中国分别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选取其中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其主要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