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皆越权力,视为非法权力。(2)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件-2分?这个国家颁布这一文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它的颁布有什么标志意义-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什么文件-4分?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什么机构制定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8分
(3)从这些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如何?-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2“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1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2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历史上黄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人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以上史实均见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见中国近代史教图)。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运用历史学常识分析这种有无的原因,并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相关理论,谈谈我们应对的原则。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归纳其主要特征。明朝时商品经济又有伺新发展?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
材料1 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
材料2 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皇清文献通考》卷4
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到雍正时清初的垦荒中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反映清初垦荒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评价雍正帝的垦荒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