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
A.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显著增加,土纱销售陷入困境 |
C.上海开埠通商,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
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一个明确、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
B.国共合作的实现 |
C.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 |
D.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
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的《狂人日记》 |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C.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 |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种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A.新文化运动 |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C.马克思主义传播 | D.社会主义革命 |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
B.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 |
C.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而要中国永远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
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在当时的最主要意义是
A.使各种思想能够平等竞争 |
B.吸收消化“尊孔复古”的思想 |
C.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
D.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