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
C.首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
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B.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
C.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
D.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
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
1983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其根本目的是
A.彻底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 B.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C.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 D.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