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享饥寒寥劫为非之患。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材料三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他被控犯有渎神罪,被迫逃离雅典。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 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启蒙运动中,大多数思想家反对各种宗教偏执行为,认为教会散布的蒙昧主义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愚昧和宗教狂热。有人甚至主张无神论。
结合所学,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蒋介石去世前曾嘱托蒋经国有朝一日把他的灵柩移葬于故乡,所以蒋经国对蒋家祖坟非常在意。……为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争取蒋经国,廖承志不计个人恩怨,力排众议,提请中央重新修复蒋家祖墓。在廖承志亲自安排下,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墓修缮一新。
——摘编自《中国人大》2014年第15期
材料二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廖承志为推动海峡两岸统一所做的努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0年,英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为6.571亿英镑,1970年增至39.27亿英镑,1980年猛增至235.08亿英镑。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使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保障,但更多的工人宁愿选择休息,而不选择工作。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从业人员名义工资的增加部分往往被个人所得税抵消,导致大批专业人才外流。英国社会福利与保障由国家健康与社会保障部负责,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100万人以上,其管理费用每年高达18亿-20亿英镑。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认为“福利主义”、依赖心理导致了道德堕落。她宣称:“我们要坚持适当的原则,即根据我们的经济能力作出我们的安排。”……撒切尔夫人政府较大幅度地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淡出”,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只负责使社会上的失败者和弱势群体无冻饿之险,同时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防止“不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者申请补助,并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私有化,倡导自由市场和竞争。撒切尔夫人当政期间,创造了经济奇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达到2%以上,其中1982年-1988年均在3%以上,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英国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远不止于此。
——摘编自《试论“撒切尔革命”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上,人人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上述图片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除此之外,孔子的形象纷繁复杂:战国孟子的兼济天下、民重君轻的孔子;西汉董仲舒的尊奉君主、上感天机的孔子;宋朝理学家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孔子;明朝心学家的知行合一、灭心中贼的孔子。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主义的孔子;李大钊的历代专制之护符的孔子;鲁迅设想孔子因到处奔波,饮食不定,还要生许多人的气,八成会害胃病……
从图片或文字材料中,任选一种孔子形象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