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
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
C.工业社会开始 |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下列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
A.农业文明时期的灌溉农业 |
B.春秋时期的封山育林 |
C.农业文明时期的毁林开荒 |
D.原始社会人工驯养牲畜 |
读下图 完成29—30题。若上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且M、N所在经线两侧为不同日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0∶00 | B.8∶00 | C.16∶00 | D.20∶00 |
若上图是地球侧视图,MN为赤道,图示部分既是西半球又是夜半球且北京正午人影将越来越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3∶20 | B.3月21日15∶20 |
C.9月23日3∶20 | D.9月23日15∶20 |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27—28题。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º | B.东经90º |
C.西经70º | D.西经:110º |
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 | B.6月22日前后 |
C.9月23日前后 | D.12月22日前后 |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25—26题。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 B.a、b、c、d | C.d、c、b、a | D.c、d、a、b |
当c地昼最长时
A.悉尼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B.北京昼长夜短 |
C.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 D.玛瑙斯的昼长不是一年中最大值 |
下图中圆圈为纬线圈(66°34′),它穿过两个大陆的北部,纬线圈中心点地球自转角速度为零。据图完成23—24题。当纬线圈内各地太阳高度角始终大于0°时
A.尼罗河正处于枯水期 |
B.北京地区昼夜长短相等 |
C.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 |
D.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
对图中甲地的叙述可信的是
A.位于东半球的陆地上 |
B.能够看到大面积的阔叶林 |
C.处于环球自然灾害带上 |
D.具有极昼现象等旅游资源 |
假设某海域的等温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回答21—22题。a区域可能是
A.岛屿 高压中心 | B.岛屿 低压中心 |
C.深海盆地 高压中心 | D.深海盆地 低压中心 |
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冬季的北半球 | B.此图表示夏季的北半球 |
C.此图表示冬季的南半球 | D.此图表示夏季的南半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