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围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一主题,九年级某班同学收集并播报了如下新闻并进行了主题研讨。
【国情写真】新闻一:
表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年份
项 目
1978
2008
2013
2014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0.36
31.4
56.9
63.6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43
15781
26955
2884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34
4761
8896
9892
备注: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表二:2012—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统计表:

项  目
2012年
2013年
增长率
出口总额(亿美元)
7696.9
9167.7
19.1
进口总额(亿美元)
4510.8
5764.8
27.8

【问题透视】新闻二:自2013年以来,雾霾波及30多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雾霾笼罩的日子里,网络搞笑段子悄然流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新闻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出谋划策】新闻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社保是民生之基,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1)从表一、表二中你分别能提取到哪些信息?
(2)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闻二、新闻三说明向“污染宣战”的现实意义。谈谈青少年如何为“向污染宣战”做贡献。(至少三个方面)
(3)请你为《报告》中强调的“就业”、“收入”、“社保”三项民生改革举措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对于事物现象、本质的认识上都较不完全,不充分,这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交往。他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里人在许多方面都难产生相同的认识,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很多农民工在进城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至深,因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他们的小农思想和农民意识容易滋长“城市过客”的心态,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材料二为推动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提出,符合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经过民主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和居民代表。
材料三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对未落户的农民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市教育、实现异地求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结合材料一,简述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说明材料二做法的合理性。
(3)运用“联系和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体现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2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就国务院推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行专题询问。听取了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
困难一: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大,普遍缺少技术、技能,他们既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更无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困难二: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西藏、甘肃、贵州、云南等地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而这些地区财政薄弱,扶贫资金筹措压力大,要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谓困难重重。
困难三:一些贫困地区虽然有资源,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大。
材料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难以保持自身均衡发展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状况,选择适当的预算总量或结构政策,用预算手段去弥补市场缺陷,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预算编制的程序一般是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调研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编制草案,经立法机关审批后形成立法文件由相关机构执行,年终通过决算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1)结合材料一,请从经济角度,就如何解决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困难提出政策建议并说明其依据。
(2)结合材料二,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角度,说明如何发挥财政预算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作用。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2014年初,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雾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材料一因预测未来三天空气重污染,某市政府于2014年2月23日下发《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通知》,依据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实施三级(黄色)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自24日零时开始,至重污染天气预警解除,在限行区域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用于特殊服务和民生服务的机动车不在限行之列。雾霾天气限行措施主要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目的。此次雾霾限行得到包括司机在内的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材料二中国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面对空气严重污染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1)结合材料一,分析针对此次雾霾该市政府采取限行措施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的认识。
(3)预防雾霾人人有责。你准备用怎样的行动参与其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感悟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1)请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阐述我国解决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决定的形成过程是如何做到“科学民主决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6月,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目前,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冬小麦继续增产,单产创历史新高,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在高起点上实现“十一连丰”,为全年粮食生产创出好的开局,意义重大。也有人担忧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建议应做到既丰“产”又丰“收”,真正让农民受益。
请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请阐述夏粮“十一连丰”的重大意义。
(2)运用《多变的价格》观点,谈谈应怎样做到使农民既丰“产”又丰“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