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⑴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⑵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某组同学利用如下器材测定一种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①定值电阻R,阻值未知;②滑动变阻器R0,变化范围0~54Ω,额定电流1A;
③理想电流表;④理想电压表;⑤待测电池;⑥电键、导线若干
(1)甲同学按如图a连接了实验线路,将滑片从某一点逐渐向左移动后,得到了表一的U、I数据,则可知电源电动势大小为V,内阻为Ω。
表一:
U/V |
5.6 |
5.4 |
5.2 |
5.0 |
I/A |
0.2 |
0.3 |
0.4 |
0.5 |
表二:
U/V |
… |
… |
5.4 |
… |
I/A |
… |
0.1 |
0.2 |
… |
(2)乙同学利用相同的器材测量同一个电池,为了防止移动滑片时电源被短路,在电路中串联了定值电阻R,但在串联滑动变阻器时出错,导致将器材连成了图b的方式,将滑片从最右侧向左逐渐移动到左侧,得到了表二的U-I关系的某些数据,利用甲同学的测量结果,则定值电阻R=_____Ω。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的最大值是______V(此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用平木板、细绳套、橡皮条、测力计等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且尽量减小误差,则(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拉力应沿弹簧的轴线,且与平木板平行 |
B.两细绳套必须等长 |
C.在同一次实验中,两次拉细绳套时无需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 |
D.用测力计拉两细绳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 |
测绘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小灯泡L:规格“4.0V,2.2W”;
电流表:量程3A,内阻约为
;
电流表:量程0.6A,内阻
;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
定值电阻:阻值为
;
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0~10;
学生电源E:电动势6V,内阻不计;
开关S及导线若干。
(1)电流表应选______
(2)在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所选器材代号。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
(1)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把白纸订在竖直木板上;
②把斜槽固定在紧靠木板的左上角,且使其末端切线水平;
③记下小球飞出时初始位置O,并凭眼观测过O画水平线作为x轴;
④把水平木条靠在竖直木板上,让小球从斜槽适当的位置由静止滚下,观察小球在木条上的落点,并在白纸上标出相应的点,得到小球运动过程中的一个位置;
⑤把水平木条向下移动,重复④的操作,让小球从斜槽上相同位置由静止滚下,得到小球运动过程中的多个位置;
⑥从木板上取下白纸:
上述①到⑥的步骤中,有错误的是步骤___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画出的轨迹测出小球多个位置的坐标(x,y),画出图像如图所示,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小球运动的轨迹形状是_______;设该直线的斜率为
,重力加速度为
,则小铁块从轨道末端飞出的速度
_______。
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测量某圆柱的直径,由于长期使用,测量爪磨损严重,当左、右外测量爪合在一起时,游标尺的零线与主尺的零线不重合,出现如图(a)所示的情况,测量圆柱的直径时的示数如图(b)所示。图(b)所示读数为_____mm,所测圆柱的直径为_____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