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
(1)小明从左管口向图A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水,当管内的水静止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他连接好橡皮管和金属盒,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如图B),通过 (选填序号)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③向U型管内添加适量水
(2)重新调节器材后,小明将金属盒深入水面以下进行了如图C、D、E、F所示的实验。由 (选填实验序号)两幅图可知,在同种液体内部,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小明将金属盒深入烧杯中水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完成了如图D、E、F的三次实验,由图中现象可知,同一深度,液体压强与橡皮膜所朝的方向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小明保持C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他发现U形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于是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结论的过程是_______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原因是 。
(5)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的,如果所用的压强计的U形管中可以选择染色的酒精、水和水银(ρ酒精<ρ水<ρ水银)中的一种液体,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小明应该选择上述三种液体中的 装入U型管中。
(每空3分,共9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块电池的电动势E及内阻r。
(1)先直接用多用电表测定该电池电动势。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多用电表表盘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V。
(2)然后,用电压表V、电阻箱R、定值电阻R0、开关S、若干导线和该电池组成电路,测定该电池电动势及内阻。
①根据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其电路图,并标出相应符号。
②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阻值R,读出电压表V相应示数U ,根据几组数据,计算出相应的与
的值并作出
图线,如图所示,得到
轴上的截距大小为b,图线的斜率大小为k,则可求得E=________V;r=Ω。(用字母R0、b、k表示)
(每空2分,共6分)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在气垫导轨上B处安装了一个光电门,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mm。
(2)下列实验要求不必要的是________。
A.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
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
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 |
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 |
(3)改变钩码的质量,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像,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________图像。(选填“t2-F”“”或“
”)。
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若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A.摆球质量过大 |
B.单摆振动时振幅较小 |
C.测量摆长时.只考虑了线长.忽略了小球的半径 |
D.测量周期时.把n个全振动误认为(n+1)个全振动.使周期偏小 |
E.测量周期时.把n个全振动误认为(n-1)个全振动.使周期偏大
(2)若单摆是一个秒摆.将此摆移到月球上.(g月=1/6g地).其周期是
(3)实验中游标尺(50分度)和秒表的读数如图.分别是mm.s。
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室中备有下列可供选择的器材:
A.可拆变压器(铁芯、两个已知匝数的线圈) |
B.条形磁铁 |
C.直流电源 |
D.多用电表 |
E.开关、导线若干
上述器材在本实验中不必用到的是_____(填器材前的序号),本实验中还需用到的器材有___________。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提供的器材有:铁架台、铁夹、细线、有孔的小铁球、刻度尺、秒表(停表)和天平,其中多余的器材是___________,尚需补充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
(2)测周期时,当摆球经过______________位置时开始计时并数1次,测出经过该位置N次(约80~100次)的时间为t,则周期为___________。
(3)测摆长时,测得摆线长为97.50cm,球直径为2.00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图),则:
①该摆摆长为 _____cm,秒表所示读数为 ___s。
②如果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
③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几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点连成直线(如图),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为K,则重力加速度g= _______(用K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