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原因解释 |
A. |
将一片较簿的铝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
铝片慢慢熔化呈液滴状 |
铝表面的氧化膜致密且熔点很高,阻碍铝与氧气的接触,同时铝的熔点较低熔化了 |
B. |
将等表面积的镁条、铝片(均除去氧化膜)分别放入装有等浓度、等体积盐酸的两支试管中 |
都产生气泡,镁条表面产生气泡更快 |
镁的金属性比铝的金属性强,镁更易失去电子,所以反应更快 |
C. |
在打磨过的铁片上先滴一滴饱和食盐水,再滴一滴酚酞 |
液滴的外圈先出现红色 |
铁片不纯含有碳元素,铁、碳与食盐水形成原电池,溶液外圈发生吸氧腐蚀,导致c(OH-)增大,溶液呈碱性 |
D. |
取少量淀粉加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
未见砖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水解后没有葡萄糖生成 |
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Z—与M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Y>Z,离子半径Z—<M2+ |
B.MX2与水发生反应时,MX2只做氧化剂 |
C.X、Y形成的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
D.MX2、MZ2两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且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2 |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其中T原子的M层电子数比K层多2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2R2的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
B.Q、R的简单氢化物分子所含质子数、电子数与Ne分子相同 |
C.T的氧化物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
D.Q的氢化物与W的氢化物反应有白烟现象,且生成物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2、NH3、CCl4、N2 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
B.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
D.第ⅠA族元素和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
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3号到9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11到17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完全相同 |
B.同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离子半径也逐渐减小 |
C.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D.甲乙电子层数相同,甲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强,说明甲的核电荷数比乙大 |
1919年,科学家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多年的梦想——人工转变元素。这个核反应如下:N +
He →
O +
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
B.氦气分子为双原子分子 |
C.一个H2![]() |
D.C![]() ![]() |